你的臉屬於誰?刷臉時代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文/賴雪莉

科技巨頭的根據地美國舊金山上月通過法案,成為美國第一個禁止警察和當地政府機構使用人臉識別的大城市。人臉識別技術曾是科幻電影的元素,但近年已快速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辨認我們每個人的臉。這本應是給大家生活帶來安全與方便的工具,卻為何日漸遭受民眾的抵制?

facial recognition
在日常生活中,刷臉場景隨處可見,不過,人臉識別的用處不僅如此。

 

2017年底,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在中國測試了貴州警方監控中心的“實時行人檢測識別系統”。記者的臉在街上被系統掃描登錄為嫌疑犯後,僅過了七分鐘便遭到警察攔截。透過路上大量架設的“天眼”,該系統能快速辨認出行人的性別、年齡、衣著、族裔等資訊。

在2018年的春運期間,中國河南鄭州鐵路警方率先使用了人臉識別智能眼鏡,該智能眼鏡能夠實時將面前的人臉和犯罪資料庫進行比對,進而高效地篩查出在逃和冒用他人身份證的旅客。雖然紐約時報稱該技術還沒有成熟,但根據人民日報報導,警察已經藉此查獲涉嫌拐賣人口、交通肇事逃逸等重大刑事案件的網上在逃人員7名,以及冒用他人身份證件的人員26名。

今年4月,根據紐約時報獲得的採購文件,中國政府更在採購“支持識別維吾爾族/非維吾爾族的屬性”的智能相機系統。

相似的刷臉維穩風潮並不只在中國發生。依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人臉資料庫裡擁有一半美國成年人的資料,而許多警察單位也擁有“即時人臉識別科技” –能透過攝像頭即時搜尋並識別路上行人的身份。在2018年的冬季奧運中,南韓政府據報使用了附有人臉識別科技的航拍機,以監控場內外的人員,確保比賽安全進行。英國倫敦警方也在一年一度的諾丁漢丘嘉年華中使用了人臉識別軟件,藉以在人潮眾多的活動中尋找“可能製造麻煩的人”

人臉識別科技到底是怎麼運作的?

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科技建立在大型可共享的資料庫和精密的電腦計算上。大致遵循以下過程:
1.收集資料:大量“閱讀”照片學習辨識,自動學習並提取人臉各個部位和尺度的特徵,根據所提供的信息將不同的人分開。
2.定位人臉:自動識別出人臉,包括大小、位置,再確定出鼻子、眼睛、嘴巴等。
3.匹配與識別:將待識別的人臉特徵與已經得到的人臉特徵模板進行比較,根據詳細程度對人臉的身份信息進行判斷。
4.屬性識別:對各種屬性進行直接分類,比如年齡、性別、表情、種族、髮型、是否戴眼鏡、鬍子的類型。

不想刷臉,可以嗎?

有人說“如果我沒有做什麼需要躲藏的壞事,這些監控科技跟我沒什麼關係”,但當我們檢視人臉識別科技的各種運用後,便不難發現刷臉這件事多是在取得我們允許之前便被強加於我們生活中。換句話說,民眾只能默默接受,沒有選擇退出(opt out)的機會。

不同於其他的身份識別科技如指紋,人臉識別可以在被識別者沒有意識或沒有直接接觸之下執行。科技公司和政府部門可以在公共空間和網上大量蒐集個人的人臉資訊。許多辨認人臉的軟件也以其他的名義被大量散播使用,如美圖app(抓出你的五官位置進行修正)、猜年齡遊戲等。在攝像頭普及的國家如同英國和中國,如果攝像頭加上了人面識別功能,光是行走在路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人臉資訊就會被蒐集,行踪幾乎無所遁形。

即使人們對於刷臉科技有所意識(甚至反彈),也很難有選擇退出的機會。將來,民眾可能只能在“刷臉付款” 或是“不消費” 之間選擇,而旅客也可能只能在“刷臉進站” 和“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之間選擇。

我的臉,我的隱私權

不僅無法選擇退出,你的數據還有可能成為科技公司營利的工具,例如亞馬遜的人臉識別工具Rekognition提供廉價的“分析和比較面部,以進行各種用戶驗證,人數統計和公共安全”服務,美國俄勒岡州警方也是他的一大客戶

當用於手機萌拍的時候,人臉識別看似無傷大雅,但被用作監控時,很可能構成無差別的大規模監控:因它基於廣泛、大量地監視、收集、儲存、分析數據,而不是對個體的合理懷疑。在國際特赦組織看來,這種無差別的大規模監控將會不當地干預人們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和平集會自由。

打個比方,在和平集會時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相當於強制實名登記參與集會的人,這可能產生深遠的“寒蟬效應”。

人臉識別技術的運用,其實並非完全無法可依,國際社會和國際法早已有所討論。

“非法或任意監控和/或截獲通信以及非法或任意收集個人數據是高度侵入性行為,侵犯了隱私權和表達自由權,可能背離了民主社會的信念。”
—聯合國大會決議A/RES/68 /167

201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68/167 “數字時代的隱私權”此決議強調,“儘管對公共安全的關注可說明收集和保護某些敏感信息的合理性”,但各國政府需充分遵守其按照國際人權法所承擔的義務,各國應“設立或維護現有的獨立有效的國內監督機制,使其能夠確保國家通信監控、通信截獲以及個人數據收集工作具備適當的透明度並接受問責”。

儘管如此,在大部分國家,仍然沒有關於人臉識別技術及其數據使用的立法框架,它們的使用方式缺乏透明度,同時可能存在歧視性的使用方法。下次,當你遇到人臉識別的場景,不管是手機濾鏡、超市、車站還是銀行,也許是時候想一想,問一問:這些屬於我的數據去了哪裡,又將被如何使用?

來源:Amnesty International.  你的臉屬於誰?刷臉時代你需要知道這些事 © Amnesty International 2019.